清史研究所 IQH 
  About us 
  Scholars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Publication 
  Acedemic Activities 
清史国际 QHI 
  Welcome 
  News & Events 
  Overseas periodicals 
  Publication 
  Info Pickup 
  Download 
  Contact 
   首页 > 清史国际 > News & Events >
1784年“台湾田园分别垦禁图说工作坊”第一次讨论会纪要,2013.9.13-15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台湾田园分别垦禁图说》绘制于乾隆四十九年 (1784),系一长 6.57 公尺 、宽 0.62 公尺 的大幅山水画主题地图。经考订,该图为乾隆朝第三次勘察番界后所绘制,并以紫线标示,有别于乾隆十五年 (1750) 和二十五年 (1760) 仅绘制局部地区的红线图和蓝线图,而被称为「番界紫线图」。图面上方写有 14,000 余字,有助于了解乾隆朝末叶的帝国领土和番界政策、边区土地开发史,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此次田野调查活动由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 林玉茹 教授召集,为厘清紫线图相关图说与古今地形、地貌及聚落之变迁而举行。活动日期为 9 13 日至 15 日,共计 3 天,成员包含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东吴大学等校老师、博士生共 13 人参与(见图一)。行程为考察乾隆年间台湾县、诸罗县的紫线界内外地区,即今嘉义县番路乡、中埔乡、大埔乡,和台南市楠西区、玉井区、南化区,以及高雄市美浓区、旗津区、内门区等。考查方式为透过地图相对位置及地方寺庙碑文等线索,考证紫线图内的记载,深入理解其聚落空间,以协助工作坊成员重新考证、反思「番界紫线图」的历史面貌。

  9 13 日考察番路乡紫云寺,和中埔乡忠王祠、顺天宫,与大埔乡北极殿及其相关聚落等。据紫线图所载,官方清丈时,上述地区皆归阿里山社番报升。紫云寺留存写于乾隆三十年 (1765)〈严禁谋夺佛祖香灯碑记〉,记述阿里山通事陈密武捐奉寺地作为香灯之资。目前,该庙仍奉祀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出任阿里山通事阿吧哩、副通事黄惟长生禄位(见图二)。中埔乡忠王祠则祭祀曾在康熙年间担任阿里山通事的吴凤神位,庙方亦保有数张关于吴凤家族与阿里山社所订立开垦沿山地区之契约,对于乾隆年间社历史变迁的研究极具启发。这些讯息显示此区域开发与阿里山社有密切关系,也让成员可以重新思考乾隆四十九年官方采取「归番报升」的处理原则。另外,在沄水村顺天宫,藉由地理空间相对位置比对、口述访问后,正式确定紫线地图上邻近沄水溪的陈臣崎应是现今中埔乡三层崎,此系本次考察一大收获。

  9 14 日考察楠西区密枝聚落、楠西北极殿,和玉井区北极殿、二埔、三埔、竹头崎油矿场福德祠,以及南化区金马寮、苦苓脚、北寮等。根据紫线图所载,楠西区部分归阿里山报升,部分为官府禁垦;玉井区则是归内优社报升;南化区则分别由卓猴、新港社报升。在紫线沿边归番报升之地,现今聚落规模不大,其地形多是平坦河谷或是丘陵地形。从其聚落信仰的寺庙来看,楠西、玉井等地主要信奉玄天上帝,南化地区则是以天后宫为主,怀疑可能是因成员来自不同人群网络、土地合法化过程的差异,以及移入时间不同,而造成现今祭祀型态有明显的区隔。另外,在南化区心仔寮天后宫口访当地疑似平埔熟番的后裔,并采集该受访者保留和自创的牛犁阵曲谱。

  南化竹头崎凤山寺的〈祀碑〉提及同治十二年 (1873) 由隘首罗庆成、总理温国安、隘丁陈允出面倡捐田地作为香灯之资,其捐奉之地需缴收屯租、隘租。该碑文引起成员对于「隘制」相关问题的讨论,究竟此地是否为乾隆朝隘番制的延续?或为实施番屯制度后的隘垦事业?调查成员在晚间的研读会热烈讨论这些问题,会中并研读次日踏察望楼、石门坑隘的文献资料。

  9 15 日考察美浓区龙肚庄里社贞官伯公、东门楼及庄头伯公,和旗山区天后宫、福德祠,以及内门区紫竹寺、石门坑隘、三平里。紫线图记录美浓、旗山区是请垦照例报升,内门区龙潭口一带归大杰巅社报升,头、二、三重埔(今三平里)一带则是归新港社大里挠报升。在美浓区观察两座伯公祭祀信仰、所在位置,判断寺庙的建立应与水圳开发或水资源控制有密切关连,于此也反映美浓客家族群土地开发利用的型态。之后前往旗山区天后宫、福德祠,藉由地图辅助,可判定市街开发的过程最早是以福德祠为中心,尔后才移转至天后宫。同时也对于紫线地图中提及的林凌欧、王登界等地名进行现地访问,惜未能进一步获得资料。

  在内门石门坑隘,邻近地名隘寮及其地貌有水潭散布,让人推测隘寮设置与水资源掌控之关系。又,同治六年 (1867)〈罗汉内门碑〉指出石门坑隘邻近土地由隘丁开垦所引发混争事宜。这似乎意味「隘制」对南台湾浅山丘陵的土地开发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另外,在望寮太祖庙探查西拉雅平埔族的祖灵阿立祖,也见到阿立祖信仰因受汉文化影响而转化为民间信仰的现象,在庙宇中同时出现汉人信仰的神像与西拉雅族的拜壶信仰。

  在内门区三平里参访当地木栅教会与其所典藏的西拉雅平埔族相关文物,也踏查望楼吊钟设立地点。同时藉由教会牧师、当地耆老协助,前往踏查大里挠墓与拜访其后裔(可参阅图三、图四)。大里挠 (1722-1798) 为新港社土目,又称「戴耳涝」,在乾隆三十三年 (1768) 偕大里观等人征讨黄教党众,并获得守备一职。据口述,戴氏曾是当地具相当威望的家族,也保有诸多垦地。此与紫线图「头、二、三重埔归大里挠报升」资料相互对应,有助于思索乾隆四十九年官方处理界外土地之判定原则。

(摘自:http://mingching.sinica.edu.tw/Project_Plan/250 2014-3-31

Copyright reserved :@2011. Qing History Studies Overseas Correspondence. All rights